跨越千年的握手
发布时间:2023-12-18来源:国内业绩点击:1
2018年11月7日,陕西汉中市26人组成的文学艺术家代表团,从张骞故里城固县的汉中机场起飞,到达“江海明珠”江苏南通市,展开了两千年来两市第一次文学艺术的交流与握手。
这天正值立冬,细雨蒙蒙,天地如洗,飞机穿云见日格外耀眼,抵达南通也是雨如竹丝,真是“立冬雨、一冬雨”的丰年瑞兆。
到达南通我们第一步来到高高矗立于城中的文峰塔,登塔瞭望,南通市尽收眼底。远处,高楼林立,井井有条,长江如带,烟雨苍茫;近处,濠河如丝,缠绵城中,江北水乡,清纯古香;尤其塔下两院仿古建筑格外雅致,那是南通市征地10亩、斥资近亿元建成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场所。进入院内,各类文学艺术活动正热火朝天的开展,让人一下融入了南通优雅的艺术氛围和富足的文明之中。
第二天一早,在宽敞高大的南通市中心美术馆,汉中市委宣传部和南通市委宣传部同两市文联主办的“张骞故里江海明珠”汉中南通采风创作美术书法摄影成果联展隆重拉开了帷幕,随着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春丽和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浩共同按下水晶球,在热情友好的掌声中两市的文学艺术交流也进入了高潮,让空灵雅致的江海文化与粗狂豪迈秦巴文化进行了历史以来第一次握手和碰撞交流。
雄立南通城东南文峰塔,始建于明代,共七级高39米,是江海之滨南通市标志性建筑。《通州新建文峰塔记》 “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而建。明代兴风水之说,自淮水以南一马平川,千余里内仅南通有百余米高狼山。据说那时,南通举子屡试不中,南通官员多被贬斥;于是造文峰塔,以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兴盛。或许是历史巧合,文峰塔建成后,南通出了近百个进士和胡长龄、张謇两个状元,成为美谈。自此,这个长江口与黄海和东海交汇处的城市,开拓进取,成为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被誉为“江海明珠”。现在,南通市有很多建筑、单位、街道都冠以文峰之名,可见这个江海城市对文化是何等的重视与崇拜。
古汉台则是处在汉中城内高不过10米的汉王刘邦行宫。刘邦是距南通不远的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相约攻秦,先入秦者为王。结果先灭秦的刘邦在鸿门宴中差点被项羽所杀被贬封为汉王。刘邦退居汉中后,利用汉中金甄玉盆和天府之国的地理优势,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打败项羽而成为汉朝开国皇帝。自此,才有汉朝、汉水与汉中;汉人、汉族、汉文化。开辟了汉中历史背景和文化新篇章,成就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新辉煌。
狼山是南通最高峰,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才与陆地涨接。自宋至清陆续兴建了庙宇殿塔,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清末民初,天主教也在狼山北麓建造露德圣母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罗马教廷几下诏书颁赐“全大赦”,列入中国天主教十二大朝圣地之一,在远东地区有着崇高的宗教地位与影响力。端坐在山顶的大圣菩萨身披龙袍,法相庄严,是国内仅有的大圣佛;大圣为唐代的释僧迦,南游江淮,为民医病、治水,深受爱戴,殿内终年青烟袅袅,香火旺盛。狼山还供奉着妈祖,又是海神信仰的殿堂。一座百十米的山冈竟然寄托着沿海人民太多太多的期盼,可以说山不在高有圣则灵。
十年前,无锡与汉中结对帮扶,我来到江苏无锡梅园伯渎河南岸泰伯庙,无锡文化局长介绍,这是当年泰伯奔吴的见证。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季历贤,太王欲立季历为王,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吴,文身断发,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文王。太伯奔吴,自号勾吴,从归之者千余家”。太伯奔吴带来了先进的周秦文化,促进了吴越发展,被尊称吴太伯,又称泰伯。
从泰伯奔吴和刘邦在汉中称王灭秦,到今天苏陕交流与对口支援,清秀的文峰塔与浑厚的古汉台在文化上早已丝缕相连,水融。我愿这种千百年来的自然交融与撞击来得更快些、更猛些,就像乘飞机一样,在一两小时之内两地就紧紧握手、亲密相拥,无须千年百年,迅速让两地差异缩小,无缝对接,同步步入大同世界,实现共同梦想。
张骞是出生在秦岭巴山之间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白崖村人,西汉初在朝廷任侍从官。
西汉建立后一直受西北方匈奴侵扰,如何遏制匈奴骚扰成为朝廷第一个任务。公元前138年,听闻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汉武帝募使通大月氏,夹攻匈奴。
张骞凭借秦岭、巴山和汉水养育的“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优良品质,欣然揭榜应招,率百余人向西域进发。不幸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脱逃,不辱使命,西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归途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余,公元前126年乘匈奴内乱逃脱,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回到长安。
在此之前,中国对西域仅凭《穆天子传》的传说去了解。汉武帝将张骞所掌握的西域情况迅速应用到战场,遏制了匈奴,收僵扩土。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春暖花开时节,汉武帝派张骞随卫青征匈奴右贤王部,立奇功,封博望侯。一出西域得知身毒(今印度)有蜀地方物,公元前122年,张骞又领四支队伍,从蜀地成都和宜宾出发,去探身毒国。这次探寻对开发西南做了巨大贡献。公元前121年,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左贤王部,张骞因误军期,被免为庶人。之后,张骞仍图谋西域矢志不渝,复劝汉武帝联合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夹击匈奴,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第二次出使西域,招抚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还分别遣副使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了解。公元前115年,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返抵长安,不久张骞虽然去世了,之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凿通了中国通向西方陆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比西方探险家哥伦布早1500年,是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使汉朝对西域及西方有了初步了解,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从此,新疆及其以西大片土地开始纳入中国的版图,形成了浩浩荡荡东西方贸易与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西域的汗血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乐和歌舞等也入住中原;汉朝输出了铸铁、开渠、凿井、造纸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先进文化,促进了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与进步。
张骞凿空西域,让东西方有了第一次握手,使中国从汉代至清初一直变成全球强国,把中华民族雄风撒向世界。
谁人不改雄心志,谁人能经温柔乡,谁人披风卧沙不失节?唯张骞也!热血沸腾的张骞完全是秦岭、巴山和汉水哺育的血性使然。
张骞出使西域开疆拓土能够成功,也反映出他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对于今天及其将来也极具借鉴意义。
10年前我去欧洲访问,在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欧洲导游介绍,现在匈牙利人大多都是中国北方匈奴随贸易和战争迁徙而来;在意大利罗马乃至整个欧洲,自西汉中期开始至清末,从皇帝、王公大帝、富商至一般贫民,都对中国的丝绸和茶叶钟爱有加,可见丝绸之路对欧洲影响之大。
然而,到了清朝中晚期,中国对欧洲贸易严重超出,清政府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不与欧洲进行贸易购进,1840年欧洲列强只有用坚船利炮发动“战争”轰开中国的大门,将中国沦为任人宰割的地步,老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853年7月1日,江苏省南通海门市常乐镇 一个农民家庭的儿子张謇出生了。张謇自小由父教识《千字文》,后由于非名门子弟,不得已冒名顶替他人考取秀才,因此被革去秀才软禁,家道也陷入困顿。1874年(同治十三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军阀孙云锦,任军幕文书,结识了袁世凯;在随军朝鲜平乱时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引起了光绪帝师翁同龢、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关注,争相礼聘,但张謇 “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读书,靠自己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前后5次江南乡试均未中试,直至1885年33岁才中举,此后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自1868年来,张謇已在入仕路上拼搏了26个年,进出科场20多次,直到1894 年特设甲午恩科会试,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才中了一等第11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10名,让慈禧点为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效力清廷。恰此时他父亲撒手人寰,回家守制三年。
1898年张謇回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失败,革新保皇派翁同龢被罢官,张謇目睹了官场险恶后,激于对中日《马关条约》的义愤,他借故请假南归,决定兴实业、办教育,以挽救危亡的中国,为病弱的国家寻找出路。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在南通唐闸创办大生纱厂,于1899年投产。1901年起又围垦荒滩,建成10 多万亩纺纱厂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间断地积累,张謇又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工业区;同时,兴建了天生港、发电厂,修通城镇间公路,使天生港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他还创办和引进应用西方邮政、电话、电灯、电子钟等现代文明成果,最鼎盛时期创办实业20多个,掌握现金多达两三千万,成为当时一方经济霸主,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让几百万人从原始农业一步跨入现代工业文明。
通过实业救国,激发张謇教育强国的抱负,到1922年先后在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等370多所小学、中学、大学、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但他还不满足,希望办到700—1000所。张謇在南通创造了许多的中国第一,如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南通师范学校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南通聋哑学校和我国首个苑囿结合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还创办了气象台、图书馆、更俗剧场等一批公益事业,首创的南通师范学校为我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之一。如今的南通大学、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扬州大学、苏州大学、上海航务学院等院校前身都与张謇难分离;还有当今整个南通市区母体和骨架与内涵也与张謇密不可分。难怪在南通交流的三天里,刚刚上映的6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张謇》主演吴培军,在陪同我们时一直还没有完全走出剧情,不时还会自发向我们展现一下张謇毕生实业救国、教育强国抱负的精彩片段。
1911年后张謇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又接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可谓三朝为官。但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和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依然为中国革新与稳定操劳。
1922年,在北京、上海报纸举办的“最景仰之人物”民意测验中,张謇得票数最高,把他推向了人生顶峰,这一年他正好70大寿。
夜幕降临,当你来到南通城内濠河上畅游,两岸金碧辉煌的主体建筑仍然是100年前张謇的实业与教育成果的结晶,流光溢彩的景象还是著名的AAAAA景区,使人赞叹不已;来到唐闸工业园,100年前的工业生产厂房等建筑依然端庄矗立,所不同的是这里已变成了“1895文化产业园”,把工业文明转变成现代文化,继续接力传承。
100年前张謇的实业最后虽因经济危机而衰落,他儿子评价他是《最伟大的失败英雄》;我以为张謇是清末民国初最伟大开拓者和状元实业家。他与张骞不同,当时张謇身后没有强大的祖国,而张骞的成功恰恰在他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汉朝;咱们不可以用简单的比较论英雄,我们更应该用时代的背景论成败。今天,我们更需要这样有开拓进取的文化名家投身到“一带一路”开路创业!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1926年8月24日,状元实业家、民族工业开拓者张謇在南通病逝。出殡之日,万人空巷,全城民众近乎都去为张謇送行;近100年后的今天,人们为张謇建起了高大上纪念馆,其祖屋、故居、别墅都保护的完好如初,也许这才是对张謇最好评价。
到南通,不能不识张謇、狼山、濠河。南通这个城市的特点是水包城、城包水。这城、这水都离不开张謇。
南屏巴山,北依秦岭,汉江贯中的汉中盆地,是中国自然地理南方与北方过渡带,既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轴心。发源于此的汉江,又名汉水,一直被认为是和天上银河相对应的一条河,故而又被称为“天汉”。
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是西部高原走向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重要通道之一。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使汉水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至迟到战国时期汉水文化带己经形成,声名远播,卓尔不群。
比长江黄河还要早七亿多年的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这里拥有距今200万年到5万年的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还有内涵12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和现代历史遗存的汉中市南岸龙岗寺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长江以北中国最早的人类遗迹。
汉水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市内,流经沔县称沔水,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古称沧浪水,于武汉汉口汇入长江,为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历史上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江淮河汉”。
《诗经汉广》中反复吟唱过一个汉水游女,汉代后,汉水游女的形象演变成汉水女神,自古以来被人文墨客崇拜,后来汉中真还出了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褒姒,给予了汉中无尽的褒扬与鼓噪。
汉中境内西部的略阳县和宁强县还有一条南北走向、北方唯一一条自然大运河嘉陵江,在重庆汇入了长江,古蜀道就与她不离不弃,其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为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也有三源,正源在陕西省凤县(原属汉中)嘉陵谷;中源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齐寿山秦祖陵、羲皇陵旁的西汉水;这两源都与三皇有关,但还有发源于甘南郎木寺若尔盖草原的白龙江为西源。因而,嘉陵江汇入长江,也给长江注入了厚重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汉江和嘉陵江这两大长江支流都源于汉中,形成了独特的秦巴气候,至今还生存着“秦岭四宝”,盛产稻米、油菜、茶叶、中药材等,有陕西小江南之称和瞰南望北的战略地位。汉江和嘉陵江最后都汇入长江,流过南通奔向大海。这说明自古以来长江、南通与汉水、汉中就有撇不清的渊源。
当今,汉江和嘉陵江仍然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最便捷地连接线,两地结对是“一带一路”的最佳组合。
而“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南通市,东抵黄海,南接东海,居于长江口北岸,拥有长江岸线公里的海岸线,集“黄金海岸”“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西北与泰州、盐城接壤,被誉为“北上海”,是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上丝绸之路货物集散地。
南通因长江涨沙冲积成洲,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海安县青墩新石器遗址发现证实,距今6000多年前,南通西北部已经成陆有人类活动;4000年前,江淮沿海被水淹没,汉代南通西北部重新涨出;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通过四次大规模的沙洲连陆,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古沙洲先后与大陆连接;956年(后周显德三年)南通开始建城,至今仅有1000多年历史。1903年,今启东南部与海门陆地相连,基本形成如今南通陆地。南通原名通州,辛亥革命后,为与北京通州相区别才改为南通。由于张謇的开拓进取,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创造了“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至今已有47名南通籍国家两院院士。
南通市海拔在2—6.5米,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沿海滩涂21万公顷,且每年都以5000亩成洲陆地速度增长,是一个靠海吃海、潜力巨大、临江达海通内陆的开放型城市,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和水产,是全国文蛤、紫菜、河鳗、沙蚕、对虾、丝绸、棉纺的出口创汇基地,更有享誉海内外如派盆景。2017年,南通市人口764.47万人,生产总值7734.6亿元,同比增长7.8%,人均GDP达到105903元,进出口总值2360.2亿元,其中,出口总值1691.9亿元,与2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关系,早已搭上了海上丝绸之路快车,步入了内外向经济比翼双飞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小康。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10名南通市体育健儿参赛,就获4金1银1铜6枚奖牌;2012年,南通籍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获5个世界冠军,其中伦敦奥运会上获金牌2枚,是全国赫赫有名的体育强市。南通市北部土壤硒含量较多,丰富的物产也含硒较高,加之临江达海优良的自然气候,百岁以上的老人近2000人,平均10万人中就有百周岁以上寿星14人,80-90周岁人口达35万人之多,更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
汉中市2017年人口为384.43万人,生产总值1333.3亿元,同比增长9.6%,人均GDP为34682元,仅是南通市2017年人均GDP的三分之一。汉中市仍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目前还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全市至今仅有三名全国两院院士和一个全国体育冠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江河互融通,同饮一江水。汉中南通,分别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源点,为何一江一水始终相连,如今却有较大的差距呢?除了历史地理的差异外,更应该反思我们在思想上的距离。
汉江长江永相通,嘉陵长江相汇合,汉中和南通应永远把思想和心智交融一起,紧紧握手,携手并肩,多互通,多交流,把一带一路联通,才能借船出海,海陆互补,同步向前,实现梦想,走向复兴。
三天的南通之行,行程满满,南通市文联精心安排,让我们进工厂,到农村,看文化,走江海,谈对接,建友谊,可谓别具匠心地启迪我们心智。
整个行程中,汉中市文艺采风团团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贾连友听的最认真,看的最细致,与南通市各界人士密切交流协调,没有一分钟走神,没有一刻钟离队,为大家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总想把南通精华吸进心胸,融会贯通,应用于未来。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春丽到达南通兴东机场,一下飞机就叮嘱大家遵守纪律,树立团队形象,展现汉中人的文化素养,虚心学习南通市先进经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艺术精品,以激励汉中人民加快发展奔小康步伐,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自信。
摄影家李平忙前跑后,总想用独特的视觉镜头,把南通美丽风光变成永恒的记忆;市文联副主席丁小村已与启东市文联主席李新勇成功对接,确定迅速举办一次江海文学创作研讨会,让两地文学相融,江海通汇,人心相连,拉开东西部文艺创作竞赛的春天大幕。
过去我曾多次走进江苏,也曾走遍全国所有省市,探访过数百个县区,浏览过20余个国家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但三天的南通市文学艺术之行,是我人生中最深刻的一次人文交流。江与海,山与水,南与北,总有各自的优劣;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区,也有各自的特点。但作为陕西省第二经济强市的汉中,与海阔江宽开放的南通市纵向比,仍然还有距离。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更疲沓应付;应该借船出海,增强自信,撸起袖子,追赶超越,才是新时代的最强音。
站在南通启东市圆陀角面江向海,海没有边际,水没有藩篱,空中没有界限,人心充满了朝气;蔚蓝的大海与世界各地相通,海风、海水、海浪一浪高过一浪,一波推着一波;宽阔的长江把上海经济核心区联结,铁路、公路、航路路路贯通,条条海路、水路、陆路抵达内陆。这是南通的优势,更是南通的骄傲。而纵观汉中,秦岭巴山相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山山看不断,绿色连成片,溪水汇成泉,前景更好看;周边三省8市相连,山路,水路,电路,信息路正在拓通,也有沿边、沿水、沿山优势,还有千万年积淀的内陆文明与“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骄傲。但我们重在内部使劲挖潜,没有完全敞开市县区大门,扯开沿边藩篱,打通通边、通水、通海路径,让外边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涌进,扮靓我们亮点,把自己的库存和优势推出,让枪口一致对外射出绚丽火焰。
南通仅有千年的建城史,500年前的碑刻文化甚少,却留下了上千年鲜活盆景“六朝柏”,这也许是他们能后来者居上的秘笈;汉中千万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比比皆是,但大多还在泥土中沉睡无光彩,只有现代最美油菜花海名扬中外,这或许是汉中至今没能传出巨大能量的原因。
作者简介:周吉灵,男,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签约作家、陕西散文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秦岭印象》主编、汉中市文联委员、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陕师大文艺学方向研究生结业,曾任乡镇长、校长、局长等工种。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读者》《文化艺术报》《延河》《关切》等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史等作品300余篇100多万字。著有散文集《华夏龙脉大秦岭》《给力西部》等。其作品荣登2011年全国散文排行榜,曾获海外华语散文创作奖、全国 “大美太白山” 征文奖和首届蒲松龄散文奖等。